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番茄常见细菌性病害的症状与防治

    信息发布者:流水飞红
    2017-06-13 21:55:38   转载

    【作物病害】番茄常见细菌性病害的症状与防治

    2017-06-05 农人农业

    番茄青枯病

    番茄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,是番茄的一种主要病害。青枯病发病急,蔓延快,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植株成片死亡,造成严重减产,甚至绝收。该病在番茄苗期即可侵染幼苗,但幼苗不表现症状,直到番茄坐果初期,病株顶部、下部和中部叶片相继出现萎蔫,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,中午明显,傍晚以后又恢复正常。病株萎蔫致死时间很短,死时植株仍保持绿色,仅叶片色泽稍变淡,故称青枯病。病株茎的中下部常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,横切病茎,可见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,用手挤压或经保湿,则有白色菌液溢出。该病菌除了可以侵染番茄以外,不可以侵染辣椒、茄子等。病原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,若无寄主也可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,最长可达6年之久。病原通过雨水、灌溉水、地下害虫、操作工具等传播,多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皮孔和伤口侵入。前期属于潜伏状态,条件适宜时,即可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。并沿导管向上扩展,致使导管堵塞,茎、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。高温高湿易诱发青枯病发生。连阴雨天过后天气转晴,易引起病害流行。病原菌适于在微酸性土壤中生存。土温25℃时,病菌活动最盛,田间容易出现发病高峰。中耕伤根,低洼积水,控水过重,干湿不均,均可加重病害发生。防治措施: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,加强栽培管理为主,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。重病田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的轮作,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。选择无病地育苗,夏秋育苗采用遮阳育苗。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,调节土壤酸碱度。采用高畦种植,幼苗定植不宜过深。忌大水漫灌,以防积水伤根;中耕时要避免伤根。优胜(荧光假单孢杆菌)是一种以防治作物青枯病为主的细菌性病害专用产品,是广谱、多功能生物农药,可以采取浸种,定植初期苗床泼浇,发病期喷雾、灌根等方式。此外,可用于发病初期灌根喷雾防治的药剂还有农用硫酸链霉素、琥胶肥酸铜、氢氧化铜、琥铜·乙膦铝,或络氨铜水、叶枯唑等,隔7天使用1次,连续2~3次。

    番茄溃疡病

    番茄溃疡病又称细菌性溃疡病,是番茄的一种毁灭性病害,各地均有发生。该病害蔓延迅速,危害严重,防治困难。幼苗发病,叶片自上而下逐渐萎蔫,植株矮化或枯死。成株发病,下部叶片凋萎下垂、卷缩,似缺水状。病株枯萎很慢,不表现出萎蔫症状。随病情发展,叶脉和叶柄出现小白点,茎变粗,外部形成瘤状突起,内部变褐色,并自下而上扩展。发病后期茎中空乃至开裂,可见褐色条斑,易折、叶片枯死,植株上部呈青枯状,湿度大时,有褐色菌脓溢出,幼果发病后皱缩、滞育、畸形。在暴风雨多时,果实上往往出现白色圆形小点,病情发展后变为褐色,中心粗糙,略微突起,直径3毫米左右,斑点边缘围绕着白色晕圈,呈典型的“鸡眼斑”。病原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,能在土壤中存活2~3年。种子带菌是新病区的主要初侵染来源。条件合适时,田间可发生多次再侵染,使病情逐渐加重。该菌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,包括损伤的叶片、幼根,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。病原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,特别是连阴雨及暴风雨,也可通过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。高温、大雾、重露、多雨等因素有利于病害发生,尤其是暴风雨后病害明显加重。播种出苗后,前期阴雨,后期又遇高温高湿,使病原得以快速蔓延,甚至短暂几天就会造成植株死亡。保护地内采用喷灌时也能造成果实发病加重。防治措施:严禁疫区的种子、果实、幼苗等外调。播种前用55℃的温水浸种30分钟,其间要保持恒定温度,并不断搅拌,捞出后晾干播种。也可用1.3%次氯酸钠浸种30分钟,再用清水冲净,晾干播种。建立无病留种田,从无病植株上留种。提倡用新苗床育苗或换用新床土。重病田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采取高垄栽培,避免带露水进行农事操作。各种农事操作要尽量在露水干后进行。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,并用生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处理。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保护,药剂可选用优胜(荧光假单孢杆菌)、农用链霉素、琥铜·乙膦铝、春雷·王铜,或 络氨铜、叶枯唑等,每7~10天1次,连续3~4次。在番茄定植后,喷洒1∶1∶2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性防治,每7~10天1次,连续3~4 次。

    番茄细菌性褐斑病

    该病症状在叶缘及未成熟果实上最明显。叶片发病,初呈水渍状小点,随后扩大成不规则斑点,深褐色至黑色,直径2~4毫米,无轮纹,四周具有或无黄色晕圈,湿度大时,病斑上可见发亮的菌脓。幼嫩果染病,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,果实近成熟时,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。发病后期,病斑周围呈黑色,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。茎部发病,初呈米粒状大小的水渍状斑点,随后逐渐扩大为椭圆形病斑。病斑颜色由透明转为灰色,再到褐色,最后变为黑褐色。病原菌在种子上、病残体及土壤里越冬。在干燥的种子上,病原可存活20年,并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。播种带菌种子,幼苗即发病。田间,病原菌通过雨水飞溅和农事操作传播。温度25℃以下,相对湿度80%以上时,有利于发病。因此,保护地番茄往往容易发病。防治措施是加强检疫,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。播种前用56℃恒温水浸种30分钟;还可以使用硫酸链霉素200毫克/千克浸种2小时,然后经水洗30分钟后供播种使用。选用耐病品种,从无病田采种。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,避免喷灌和漫灌。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集中销毁,深翻土地。重病田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。在发病初期应先清除掉病叶、病茎及病果,然后再喷药。如保护地番茄发生过此病,在采收完时用硫黄熏烟。发病初期优胜(荧光假单孢杆菌)、氢氧化铜可、络氨铜、叶枯唑等,或琥胶肥酸铜,每7-10天1次,连续1~2次。

   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


    发病初期植株上部叶褪绿和萎蔫,严重时病茎表面着生褐色至黑褐色斑,外部变硬,下部茎坏死。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变成黑绿色坏死,维管束变褐,这些病变多发生在植株外部无病变的地方,这可与溃疡病的髓部病变处茎外部有明显的病症区别。湿度大时菌脓从茎伤口和不定根溢出,这也可区别于溃疡病。病茎髓部坏死处无腐臭味,茎外面则长出许多不定根,当下部茎被感染后常造成全株死亡。

    发病初期优胜(荧光假单孢杆菌)、氢氧化铜可、络氨铜、叶枯唑等,或琥胶肥酸铜,每7-10天1次,连续1~2次。


    番茄软腐病    


    主要侵染茎和果实。 ①茎发病多出现在生长期,近地面茎部先出现水渍状污绿色斑块,继扩大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,斑周显浅色窄晕环,病部微隆起。 ②果实感病主要在成熟期,初期病斑为圆形褪绿小白点,继变为污褐色斑。随果实着色,成熟度增加及细菌繁殖为害,果皮病斑渐扩展到全果,但外皮仍保持完整,内部果肉腐烂水溶,恶臭,被盛于皮囊中,故称囊腐。

    发病初期优胜(荧光假单孢杆菌)、氢氧化铜可、络氨铜、叶枯唑等,或琥胶肥酸铜,每7-10天1次,连续1~2次。

    番茄假单孢果腐病


    主要为害果实。发病初期出现不规则形褪绿斑,病斑先发白,后逐渐软化而腐烂,内部果肉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,致全果腐烂,里边呈一包稀泥状,流出黄褐色脓水,但无臭味别于软腐病。

    发病初期优胜(荧光假单孢杆菌)、氢氧化铜可、络氨铜、叶枯唑等,或琥胶肥酸铜,每7-10天1次,连续1~2次。

   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为害症状

      为害叶片、茎、果实和果柄。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。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。叶部:开始呈水渍状小点,随后扩大成深褐色不规则斑点,无轮纹,四周具有黄色晕圈,湿度大时,病斑后期可见发亮的菌脓;叶柄和茎杆:与叶部症状相似,产生黑色斑点,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。病斑易连成斑块,严重时可使一段茎杆变黑。为害花蕾时,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,黑点连片时会使萼片干枯,不能正常开花。

    果实: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,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 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。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,病斑周围黑色,中间色浅,并有轻微凹陷。细菌性斑点病症状与细菌性疮痂病的症状相似,主要区别是受该病菌侵染后果实不腐烂,茎杆、叶片维管束发病,木质部不变褐。

    发病初期优胜(荧光假单孢杆菌)、氢氧化铜可、络氨铜、叶枯唑等,或琥胶肥酸铜,每7-10天1次,连续1~2次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